学习习惯1:不逃课!!
“ 当我真正逼自己去上课以后,我对课堂的印象完全改观。 ” 在出勤这件事上,我是一个“走极端”的人。 大学前两年,年少轻狂,慵懒颓废,没记错的话,几百次lecture(类似国内人数较多的公共“大课”)我只去过4次。我用逃课的时间来喝酒、社交、旅游、睡觉、到处闲逛,反正就是不想上课。一想到那个挤满了人的教室和讲台上那个“复读机”我就难受。那些知识我明明有能力自学,凭什么要花时间去听老师讲?那时候,我觉得自己太聪明了,省下了大笔自由的时间,赚翻。 但是从第三年开始,哪怕是不感兴趣的lecture,我几乎都没缺过课。当我真正逼自己去上课以后,我对课堂的印象完全改观,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: 第一:课堂其实很有趣。 不排除无聊的课堂肯定是存在的,但是在我听过的大量lecture中,我遇到了很多知识渊博、富有激情的教授,他们并不是我以为的“复读机”,而是真的在做一些很有意思的研究,他们的一字一句在潜移默化中深远持久地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。 第二:课堂学习比自学更高效。 听教授讲一个小时远远比自学一个小时的效率更高。很多东西我是在课堂上就弄明白了,回去以后只需要复习笔记就可以了。如果自学,相同的内容我则需要花上几倍的时间才能弄懂。 学习习惯2:拒绝被动,做学习的主人 “ 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应该学会寻求帮助,“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善于从其他聪明人那里学习一切”。 ” 在牛津的第一年,我在tutorial(英国大学里的一对多助教辅导课)上几乎不发言。 我们每周有2-3节tutorial,每节课1-3小时。我们tutorial的形式通常是几个人围坐在沙发上,喝花茶,聊聊天。有的人很享受这种惬意的交流模式,但对于我这个社恐来说简直就是酷刑。我是个害羞内向的人,会担心自己发表的观点在别人来看很蠢。(一个鲜为人知的真相:很多牛津/剑桥/哈佛/耶鲁等名校的学生对自己的智力都曾不自信。) 因为没有主动参与讨论,我走了很多弯路:很多知识点理解错误,很多观点也不成熟,把简单的内容想得太复杂,水平一度停滞不前。 第二年的某一天,我突然不再胆怯,不再在乎别人的看法,开始与老师同学们互动。我仔细听取他人的分享,积极思考,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,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,也提出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。在tutorial上,我通常会做大量笔记,下课后进行整理复习。在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过程中,我会向他们介绍我在自己专业领域学到的一些新东西,通过向他人的讲解,我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也更深刻。 注意: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提问!大多数情况下,你不懂的别人其实也不懂,他们并不会嘲笑你,反而会感激你提了他们想问的问题。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应该学会寻求帮助,“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善于从其他聪明人那里学习一切”。 我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,从一个在deadline和挂科的边缘徘徊的学渣变成了一个论文拿A的学霸。 几点建议: • 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 • 多和同学交流,向同学请教 • 校友是一个很好的资源,要善于利用人脉 尽量找一个 mentor(导师),我最后一年是找了一位Phd学生做我的导师,利用每周和他喝一次咖啡的时间,从对话中学到了很多,这也是我在大学中收获最大的一部分之一。 学习习惯3:学习地点不将就 “ 固定一个专属自己的“完美学习环境”,必须是一个能让你立即进入学习状态的地方。 ”